关键词:工业强市 01 要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开展低效企业常态化整治。 02 每年筛选50家“第二梯队”企业重点帮扶,加速向 “第一梯队”迈进。 03 实施“千企转型、千项技改”工程,每年支持100个重点项目。 04 抓实企业上市五年行动,力争年均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 05 发挥领航企业作用,借助行业协会力量,加快建设专业园区。 06 支持重点企业建设智慧工厂、数字车间。 07 以木业、机械、冶金、医药为突破,打造行业互联网平台。 08 立足农业大市实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制造等产业。 09 抓住激光产业破题点,催生产业新集群。 10 依托我市生态优势,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 11 引进一批专业机构,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 关键词:商贸物流 12 支持商城企业复制新明辉模式,打造一批“专而强”“特而精”的本土电商平台。 13 大力发展电商第三方服务,提升直播电商基地首位度。 14 实施仓储提质扩容五年行动,打造区域性现代仓储群。 15 建设物流智能计算中心,优化“货、车、线”组合,用数据“一张网”撑起临沂“大物流”,在现代物流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 16 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用好政策红利。 17 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建设专业园区。 18 强化综保区功能,建设区域性进口商品集散地。 19 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海外商城(仓),进一步提升商城外向度。 20 高水平建设省级欧亚班列集结中心,打造全省陆向物流战略支点。 21 深化与周边港口合作,参与跨海 “黄金大通道”建设。 22 增开国际货运航线,规划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推进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 23 实施千家外贸主体引培工程,打造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外贸供应链生态圈,引导商城企业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24 加速推进商谷片区建设,提升市场形态,导入高端业态,增加市场运营含金量。 25 积极引入央企、省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国际陆港和G2科技物流基地建设。 26 重点建设济铁物流园、公铁物流园,推进高铁物流园建设,力争开通水路运输,打造区域性多式联运战略枢纽。 27 推广氢能等新能源货车,建设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28 壮大会展经济,建设国际会展名城。 29 优化支付结算,建设区域性结算中心。 30 组建地产品创新展示中心,发展自主品牌,培育“沂蒙好货”。 31 建设商贸物流研发平台,为商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32 改进商城数据分析,拓展应用场景,增强市场引导力、话语权。 关键词:乡村振兴 33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83亿斤以上。 34 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优质资源、高端要素,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5 探索“学院+中心+基地”方式,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增各类人才10万人,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挑大梁”。 36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 37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深化宅基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38 加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乡村振兴比例,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 39 推动更多农村产品和服务“进城入市”,城市各类要素和消费“上山下乡”。 40 到2026年建设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000个,把更多乡村建得富有生机、蕴含乡愁,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美丽田园。 41 加强以道路、供水、电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42 突出抓好重点镇小微企业园、居住社区建设,努力让乡镇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关键词:城市建设 43 加强全域规划建设,全力打造鲁南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44 按照“城市更新”的要求,大力度改造老城,有序提升北城,高标准建设两河新城。 45 推进快速路,打通断头路,改造拥堵路,衔接城乡路,推进过河通道建设,争取轨道交通立项。 46 统筹抓好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建设,全面完成雨污分流,彻底治理黑臭水体,继续整治积水点。 47 实施拆旧布绿,市内五区每年各建1个不低于100亩的复合式公园,连建五年。大密度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更多地留白增绿。 48 开通京沪二线,力争开工建设济莱临连、鲁中、临徐3条高铁。积极推进临沭至连云港、临朐至沂水、董家口至沂水3条普铁建设。 49 完成临沂至临淄、临沂至滕州高速建设,积极推进临沂至东海、临沂至徐州、蒙阴至邳州等6条高速建设,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 50 完成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加快兰山、平邑等4个通用机场建设。 51 建成“153060”市域快速路网,新建改建国省道300公里以上、“四好农村路”5000公里。 52 扎实推进五年投资千亿元的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双堠水库、黄山水库等重点项目。 53 谋划实施兰陵陶沟河、莒南绣针河通航工程,让临沂早日“通江达海”。 54 优化研学旅游“红线”,通过建设更多精品线路,巩固全国党性教育、红色旅游“领头羊”位置。 55 开发农耕体验、运动健身、节庆活动、工业旅游的高端产品,让轻休闲、微度假、慢生活成为临沂旅游的新品质。 56 启动水上旅游“蓝线”,开发“夜游沂河”,打造“水韵琅琊”,催生蓝色经济。 57 创新文化旅游“古线”,挖掘“七圣”故事,展现临沂文化厚度。 58 改造王羲之故居片区,建成临沂传统文化新地标。 59 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消费场景,培育壮大新业态。 关键词:增量崛起 60 兰山区要巩固现有优势,突破战新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建设首善之区。 61 罗庄区要坚持破立并举,争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62 河东区要立足两河之间的优越空间,推动城市更靓、乡村更美、产业更优,建设“品质河东”。 63 郯城县、兰陵县要依托区位优势、现有基础,争当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 64 沂水县、平邑县要突出产业和人口集聚,建设市域副中心。 65 费县要争做县域经济新标杆。 66 莒南县要率先建成先进工业强县。 67 沂南县要加强与中心城区对接,建设工农联动、城乡融合试验区。 68 蒙阴县要重点壮大生态经济,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69 临沭县要立足现有优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 70 高新区要担当成为“四新”经济的孵化地、集中区。 71 精钢基地,这是全市“以产出支撑进位”的强劲增长极。要加快产能承接、链条延伸,同步完善精钢交易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供应链金融平台等园区配套,建设“国内领先、绿色高端”的产业集群。 72 科创走廊,这是全市“以开放驱动创新”的产业新高地。要抢抓京沪二线临沂南站(兰陵东站)开通机遇,整合高新区、罗庄区、兰陵县资源,协同探索人才飞地、科创飞地,与先进地区共建产业园,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 73 沂河新区,这是全市“以功能服务发展”的平台聚集区。要从决定未来全市发展境界的高度,对标尖端一流,塑造全新生态,培育新经济、强企业、大商务。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确保一年起步、三年成势、五年建成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区。 74 高铁新城,这是全市“以枢纽活跃城市”的发展新名片。要做精高端商务,拓展城市综合服务、特色产业服务、文旅休闲服务三大功能,建设全国高铁客货捷运枢纽,打造临沂城市现代服务新门户。 75 西部商城,这是全市“以创新再塑优势”的商业新地标。要着眼未来主城西部高速公路交织成网,站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除旧立新、大开大合,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大力改善面貌环境,建设产销协同、产城融合的商贸智能体。 76 支持国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提升资本运作水平,担纲政府战略,重点布局高端制造、新兴产业。 77 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潮。 78 重点招引国字号、央字头、500强企业,每年新上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 关键词:绿色低碳 79 严控“两高”,落实“五个减量替代”,统筹能耗指标,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80 支持各类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减排技术改造,加快低效产能退出。 81 依托精钢基地建设氢能产业园。 82 实行“一河一策”,推广金锣污水处理模式,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83 建设绿色沂蒙,科学有序推进荒山绿化、水系绿化、平原绿化。 84 做大绿色产业,探索碳替代、碳减排、碳交易产业化市场化实现路径。 85 倡导简约适度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创建活动。 86 完善绿色低碳导向的财税、价格、金融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中。 关键词:共建共享共惠 87 实施品质就业工程,探索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新机制。 88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89 大力培育名师名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实施强校帮弱校计划,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90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拓展智慧教育。 91 支持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等高校建设。 92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93 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平急一体化指挥、疾病预防控制“三个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94 逐年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95 完善“三孩”配套措施,进一步擦亮孤困儿童关爱品牌。 96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年轻人和新市民住房需求。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