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首页 生活 文娱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河东八间屋村:难忘那段35载军民鱼水情

admin 2021-2-22 20:42

河东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有个八间屋村,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小村庄。据村史记载,八间屋村从1962年至1997年前后长达35年间内,像当年迎接八路军、拥军支前一样无私奉献,先后拿出近千亩土地无偿供部队建立粮食、副食生产基地,解决了当年军粮供应短缺的难题,为军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5载风雨同行民拥军、军爱民的军民鱼水情深,将永远成为八间屋村世代永流传的文化记忆和引以为豪的村庄符号。

八间屋村的由来 相传,八间屋原是一处洪荒之地,常年烟雨朦胧,沼泽遍布,草木茂盛,野果丛生,荒无人烟,北偎小岭子,南依鸭蛋河。传说有一神牛云游至此,见此处幽雅僻静,湖泊草木甚多,便在此游荡居住,渴饮沂河之水,饿食周围草木,闲时卧于“小岭子”高丘之上,翘首西望,悠闲自得。(故今“小岭子”又有卧牛岭之说)这就是现今最古老的“八间屋遗址”的故事。

除了神话传说,百数年来,八间屋村世世代代还流传着一个更“现代版”的村庄由来故事。传说清道光年间,大张寨村的陈姓家族有一位排行老三的后生,因家境贫寒娶不上媳妇而负气出走,落脚于此。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但地势平整,有河沟穿过,鸟语花香,于是陈老三就决定栖身于此。他憋着一口气搭棚安家,风餐露宿全力开荒种地,苦难和磨砺自不必说,好在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加之风调雨顺,庄稼年年都有个好收成。一夜,忽闻远处传来女子的呼救声,血性正旺一身功夫的陈老三毫不犹豫拿起鱼叉,循声而去,借着月光发现几个歹人正对一对母女施暴。他大喝一声冲上前去,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几个回合下来,歹人仓皇逃窜,母女二人化险为夷。   

陈老三将母女接进草棚,端上热茶热饭款待,还让出自己的窝棚供她们歇  陈老三将母女接进草棚,端上热茶热饭款待,还让出自己的窝棚供她们歇息,自己则睡在外面的柴禾堆里。健壮、热情、仗义的陈家老三不仅引起母亲的留意,也赢得了姑娘的好感,一桩好姻缘由此而生。临行前,丈母娘对未来女婿提出要求,就地盖起几间房屋,方可迎娶自家闺女。 陈老三爽快地答应了丈母娘的条件,第二天就返回老家,向父母及亲朋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家人及亲朋得知他回来的原由,自然热切回应,一帮亲戚朋友欢天喜地来帮他建房娶媳妇。上梁的木棒,垒墙的夯土、缮屋的茅草身边脚下应有尽有,就地取材加上能工巧匠,没用一月,陈老三就盖起八间高大宽敞的房屋。房屋盖好了,媳妇自然也娶进了屋,陈老三在这片”世外桃源”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时间不长,看到陈老三这里“宜居宜业”,老家有亲朋好友也来搭棚盖房定居下来,有亲朋好友来做伴,有邻有居有照应,老三自然愿意接纳大家来居住。再后来,周边十里八庄的一些散户人家也相中此处,携家带眷投奔而来。由此,八间屋的人气儿越聚越热,一个自然村落逐渐成型,当年为迎娶新娘搭建而成的八间房屋,也在口语习惯里被叫成了村名。

军民鱼水情深  

1961年秋天,几位骑着战马的军人沿着沂河东岸的土坝一路往北,一口气走出50多里地,来到了沂河东岸当时临沂县太平区八间屋村的地界。带队的人叫秦志国,是当地驻军6085部队的一位连长。 当他们来到八间屋村头儿,被下地干活儿的社员叫住了,他们请亲人解放军下马来歇歇喝口水。 秦连长和战友跳下马,一边端着老乡递过来的黑瓷碗喝水,一边与社员聊起来:村里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亩地?然后用试探的口吻问道:你们村这么多耕地,种过来吗?我们在这里驻军好吗?当时的八间屋村四野宽阔,土地众多,人口约500多人,既是周边人口数得着的大村庄,也是土地数得着的大村庄。乡亲们听说解放军要来,都十分兴奋,他们当即带领秦连长找到当时的支部书记陈立玉。 陈立玉也是军人出身,对秦连长的请求满口答应,他代表全村父老表示,解决服从上级安排,热烈欢迎解放军来村里驻防搞生产。

当时,因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军队的粮食供应也严重不足。于是,各部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展开“学习南泥湾精神,开荒种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运动。全军部队在现有条件下,团以上的单位很快都拥有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军垦农场,一边军事训练,一边从事农副业生产,训练、生产两不误。这在当时复杂困难的社会背景下,的确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其实这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就提倡生产自给,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敌后根据地利用战争间隙,开荒种地和生产农副产品,丰硕的劳动果实,不但改善了部队的生活,还大大地减轻了人们的负担,并且还强有力地锻炼和发展了人民武装的力量。 经军地双方友好协商,很快达成了临沂驻军部队在八间屋村驻军开办农场的决定。由此,八间屋村也成了沂蒙山区唯一一个长期留有驻军的村庄。 

1962年春,6085部队部分官兵入住八间屋村。一个营的解放军官兵骑着战马、拉着马车拖着大炮,还有几辆苏式汽车,浩浩荡荡开进八间屋村,乡亲们也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欢迎子弟兵进驻。一开始,因为没搭建好营址,官兵们不得不暂住在村户家里。营部设在社员孙振玉家中,参谋长王子华住在社员王敬刚老家,其他战士分散到各农户家中,每天出操训练,给老百姓挑水,打扫房屋,闲时教村中年轻人认字,军民亲如一家。部队官兵们分住在群众家里,听起来不方便,是给主人增添了麻烦。但实际情部队官兵们分住在群众家里,听起来不方便,是给主人增添了麻烦。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解放军驻在谁家,谁家光荣,驻在谁家,谁家受益,乡亲们都争着抢着请解放军住自己家来。

每天清晨,乡亲们还在熟睡中,战士们已经轻手轻脚起床并悄无声息出村操练了,等他们汗水淋漓返回来,房东揉着睡眼走出屋门准备烧火做饭,才发现院里院外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已经清水满满,杂乱的摆放已经被收拾得井然有序……  村里的孩子们喜欢解放军叔叔,年轻的小伙儿喜欢与解放军相处,老人们喜欢与解放军唠家常,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因为解放军来了,村貌更整洁、风气更清爽、六畜更兴旺了,整个村庄转眼间变得更美丽、更和谐了。

1964年左右,在前期拿出500亩土地无偿送给部队兴建农场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八间屋村又无偿奉献500亩土地,供部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用,部队迅速建起了营房、炮兵基地、马棚等军用设施。大约在1964年一1965年期间,部队在村民张风民老家处盖草房8间,在村民陈孝真老家处建马棚一座,在村民孙献立老家处建伙房一处,在郭聿清老家处挖了一口甜水井,与全村人一起饮用。在紧张的训练和生产劳动间隙,驻军官兵各尽其能,教年轻人识字,帮社员干活儿,为村里修路打井,时时处处做表率,影响了孩子,也影响着大人。八间屋人忠厚善良,邻里之间非常和睦。解放军来了,家长里短的事情更为少见,都不好意思吵吵,怕被解放军笑话。由于村里住着部队,懒人也学勤快了,小偷小摸儿不敢进村了,说那时的八间屋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点儿都不夸张。

每年的五六月间和秋天,一年两季的麦子和稻子,遍地金黄,一眼望不到边,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部队所生产出的粮食,一部分交给了国家,一部分留作部队自己补贴伙食,再加上在种田的同时也养了一些猪、鸡和鱼,还种植了各种蔬菜和莲藕,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大大改善了官兵们的生活。生活好了,指战员们农闲时练起兵来便格外的起劲。驻军在八间屋建立农场、搭设军营、开辟训练场,还把一个高射机枪连移防至该村,隐蔽驻扎。1965年春末,从台湾某空军基地起飞的一架低空侦察机,借着夜色掩护,贴着海面飞到鲁东南地区拍照侦查我军事部署及设施情况,被驻扎在八间屋村的高射机枪连率先发现,当强烈的光柱直射机身,敌机飞行员大惊失色,仓皇逃离,飞至莱阳防空区,被当地部队击落…… 这事至今仍在八间屋村乡亲们中间传为佳话。

战斗英雄杨育才来到八间屋

1970年夏收时节,一辆当时农村十分罕见军用吉普车扬着粉尘一路驶进八间屋村。车到村口儿,从车里走下一位部队首长,他身材欣长、面色清癯,看上去四十多岁。这位首长就是驻扎在临沂的9624部队营长、著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打响前夜,刚刚提拔为副排长的杨育才与10位战友组成侦察分队,换上美式打扮,以朝鲜人民军侦察员为向导和翻译,借着漆黑的夜色,插入敌人纵深,任务是要在总攻发起之前,弄清敌军的前沿部署和野炮阵地方位,为后续跟进的战斗部队开路。  

 14日午夜,杨育才带领小分队沿着事先侦察好的地形迅疾行进。敌人的封锁炮弹不断在身边爆炸,他们时而匍匐,时而跃进,翻过数道铁丝网,以侦察员特有的机警敏捷,顺利通过500米开阔地,插到敌人的380高地。通过对俘虏的审问,小分队获知了敌人当晚的口令,并靠着口令混过敌人岗哨,摸到了敌白虎团团部。拂晓时分,小分队发起突袭。杨育才把小分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头作战,仅用13分钟就捣毁了敌白虎团团部,击毙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擒获军事科长、榴弹营副营长等19人,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虎头旗”以及大量战利物资,超出预想地完成任务,为金城反击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战后,杨育才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20世纪60年代初,山东省京剧团根据杨育才事迹创作了著名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引起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注。接着,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以杨育才为原型的电影《奇袭白虎团》,在全国公映后曾引起巨大轰动。杨育才也因此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

英雄来到八间屋的消息像长了翅膀,正在田间干活的社员们闻讯从四面涌过来,争相一睹英雄的风采。村里的老书记拨开众人来到杨营长跟前,激动地伸出双手:“首长,欢迎您啊!” 望着众人爱戴的眼神儿,杨育才心里也很激动,他恭恭敬敬地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拉着乡亲们的手,即席跟大家讲了一番话:乡亲们好,农时不等人,大家千万别为我来耽误了夏收。我们部队常年住在这里,给你们增添了许多麻烦,乡亲们待我们如同亲人,给我们很多支持帮助,我代表部队感谢乡亲们!说完,又连连给乡亲们鞠躬致谢。杨营长的亲切话语,让社员们颇为感动,不少人眼圈红了……  

据村里当年亲历欢迎英雄杨育才现场的孙献忠等老人回忆,当时任临沂师部营长的杨育才应该是来营地指导三夏生产的,坐帆布篷的吉普车来村,经过老生产队三队场,下车亲自和村民一起打麦子,歇息间隙,他和社员一起喝茶聊天,还与村民合影留念,可惜现在照片已经找不到了。时隔不久,正是繁忙的插秧季节,杨营长再次来到八间屋,并带来了部队官兵家属,让她们来体验农村生产生活。看到乡亲们都在忙着插秧,杨育才脱下军装卷起裤腿就下田帮助插秧,发现有几个青年男女插秧时手忙脚乱,不得要领,询问后方知是城里来的下乡知识青年,没干过农活,随找来指导员和有经验的农民手把手教导,并鼓励他们虚心向农民学习,尽快融入火热的村村生活,在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做红色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收工后,杨育才又到村内走访社员户,来到曾经安置老营部的孙振玉家,正到了吃晚饭的时辰,孙振玉让老伴做了一锅“大米粥”款待杨营长,喝着香喷喷的大米粥,大口吃着卷着咸菜棒的煎饼,他赞不绝口。刚放下饭碗,一拨一拨的乡亲们都慕名来到孙振玉家与杨营长唠嗑,当晚他就在孙振玉家住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离开时,杨育才让通讯员放下5斤粮票,以示感谢!

这次,杨育才一连在八间屋村住了多日,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调研,他提出制定了成立部队养殖场,建设永久性部队营房,建设养殖种马场等建议和方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支持,并很快得以落实,使部队住八间屋农场建设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走在了全军农场建设工作前列。

后来,又陆续有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9636部队、9624部队、54582部队、54585部队、54898部队等,都曾先后派兵驻扎,驻军在八间屋村建立农场、搭设军营、开辟训练场,一边军事训练,一边从事农副业生产,训练、生产两不误。这在当时复杂困难的社会背景下,的确有着非凡的战略意义。

从1962年到1997年的35年间,八间屋村的乡亲们送走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亲人解放军,始终相处像一家人,军民鱼水情深历久弥新,谱写出了一曲新时代沂蒙人民爱军拥军的新佳话。如今,得益于35年部队驻军遗留下的“青山绿水”,八间屋村的一种地域特有的珍优水稻品种“水牛皮”,因为水土没遭污染,有幸保存到今天。“国宝级”水稻专家袁隆平不仅相中了这个品种,也相中了八间屋村的环境地貌,2018年,袁隆平工作站已经入住八间屋村,要在这里为北方地区培植新的超级优质稻米品种。未来的八间屋村,不仅将大面积种植绿色环保的紫色小麦、晶色大米,还将把康养、军民融合、美丽乡村、智慧农业等绿色畅想一一付诸实施。八间屋村,又掀开了一幅崭新的蓝图,八间屋的乡亲们将合力再造一个新时代的八间屋村。

原作者: 郭广阔 奎自 来自: 美丽乡村八间屋